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第五期“知行课堂”
用行走践行初心,用脚步丈量信仰, 4月16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张养浩纪念馆举办第五期“知行课堂”暨《悟养浩廉风 汲红色力量》“行走的党课”活动。学院党委书记郭百灵、副院长祁凯丽、副院长渠月、教师党支部宣传委员孙亚楠、学生党支部书记王雅文、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等38名师生参与本次活动。活动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毛雯主持。
在讲解员带领下,师生们参观了以“一代名臣、为政忠告、散曲大家、水月松风”四大展陈篇章为主线的张养浩纪念馆。张养浩祖籍章丘,其曾祖父曾任章丘燕镇酒监,后其祖父由章丘迁至历城。他先后担任过堂邑县尹、监察御史、礼部尚书、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,在每个岗位上,他都尽职尽责、清廉自守、勤政爱民。他以自己的从政经历撰写的三部官箴书(合称《三事忠告》),深刻展现了儒家修齐治平、为政以德等官德思想,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代官箴书的“扛鼎之作”。馆内陈列的每一件文物、每一幅图文,都仿佛是历史的使者。参与活动的师生怀着崇敬与求知之心,沿着精心布置的展线缓缓前行,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讲解。在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前,他们久久驻足,目光中满是对先辈高尚品格的敬仰与深思;面对栩栩如生的雕塑场景,他们轻声交流,言语间透露出对张养浩廉政事迹的由衷赞叹。在参观过程中,党员干部们时刻将张养浩的事迹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密相连,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,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,更是一次直击心灵的精神探寻。
让党员“动”起来、让学习教育“活”起来,一场极具特色的“行走的党课”在纪念馆内精彩开讲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崔勇副教授通过详细解读张养浩名篇《山坡羊·潼关怀古》中的天地人结构,结合作者生平,探析张养浩精神境界与其廉政为民的深层关联,剖析了贪腐的心理异化机制,提出提高品位,提高生命境界,不断自律修养才是廉政的根本之路。党课结束时,师生满怀敬意在赞诗诵读中礼拜张养浩先贤塑像,以表崇敬。此次“行走的党课”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以立德树人为核心,以“三全育人”理念为指导,切实推动党员教育“走心”更“入脑”,更好培育新时代有底气、有志气、有骨气的“三气”青年。
张养浩留下了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,大量描写济南山水风物的诗文,趵突泉、金线泉、大明湖、华不注山、历下亭、舜祠等,在他的诗歌和散曲中都有呈现,可谓佳作众多。师生党员们在张养浩纪念馆中汲取着宝贵的“红色力量”,深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他的廉政思想与为民情怀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,“民之所忧,我必念之;民之所盼,我必行之”的民本思想,将时间横向、生命纵向两维交融,全程、全方位通过红色基因辐射红色因子,红色知识全面传播,红色精神全程沁润。师生们深切体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美与共、相融相生的深邃内涵,从历史智慧中汲取养分,在思想淬炼中夯实精神根基。
此次活动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廉洁教育内核、党员培育形式和历史文化肌理进行深度耦合。今后,师生们将以张养浩的廉政精神为灯塔,时刻照亮前行的道路;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准则,规范自身言行举止;以“第二个结合”为指引,凝聚成“以知促行、以行践知”的使命自觉。在历史纵深处校准入党初心,在纪律标尺前熔铸信仰基石,以更加饱满的热情、更加昂扬的斗志、更加务实的作风,将廉洁的种子在四季更迭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摄影:孙淑堉
供稿审核:郭百灵
审稿、编辑:侯伟、张淑芬
终审:孙磊